→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68期       2008年第6期                        2008年10月编印

          

本期要目:

 

★良乡干部“123机制”气象新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创新参与式学习模式

★华东师大首批113名学生参议学校管理事务

★“涉农社团”火爆大学校园

★高职院校应国际化发展

★校企合作深度决定办学高度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基地长本领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真谛:机制创新

与文化引领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答求是杂志社记者问

求是杂志记者    杨绍华

   


党中央决定,从2008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919日,中央召开了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紧接着,中央召开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记者就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重要问题,采访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记者: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为什么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何理解这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新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步骤。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加强。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党长期执政和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一些地方的党组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重大的问题麻木不仁。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这些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答:日前,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为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

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着力点下功夫、求突破、见成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这四条主要原则是总结我们党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重要成果,在整个活动中要自始至终地把握好、贯彻好、落实好。

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意见》指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要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其中,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解决突出问题是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促进科学发展是目的。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

关于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意见》精神,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重点问题。一要解决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切实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落实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二要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深入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要求,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不够等问题,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落实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三要解决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问题,切实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四要解决全局意识不强,缺乏战略思维,不能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等问题,切实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进一步落实统筹兼顾的要求。五要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进一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就总体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到底哪些问题最突出,哪些问题最需要抓紧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可能不尽相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那些影响和制约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精力解决好,防止面面俱到、影响活动效果。

记者:这次全党学习实践活动共分三批,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批次安排的有关情况。

答:根据十七大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20082月至8月,在江苏省、中央组织部等23个地方和单位进行了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习实践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政策性强,覆盖面广,要求很高,任务很重这一实际,中央研究决定,全党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自上而下分三批展开,每批时间半年左右,到20102月基本完成。其中,第一批,从20089月开始,20092月基本完成,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中管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批,从20093月开始,20098月基本完成,包括: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机关;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团机关;中央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企业,市(地、州、盟)直属企业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第三批,从20099月开始,20102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街道;村、社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单位;中小学校;未参加第二批活动的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

记者:为什么中央把省部级党政机关、中管金融机构作为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

答:首先,省部级领导机关是管方向、管宏观、管政策的,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承担着领导和服务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其次,参加第一批的这些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十分集中,据统计,在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单位中,副省部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共有1800余名,占在职省部级干部的80%以上,厅局级干部数量也很大。这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如何、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关系到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三,切实搞好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还有利于省部级机关在抓好自身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后两批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党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这些单位的广大党员要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努力在活动中增强党性、提升素质,更好地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记者:党中央已经对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作出具体部署,请问确保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扎实,要抓哪些关键环节?

答:在《意见》基础上,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全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意见》和《实施意见》的安排,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3个环节,加上活动开始前的准备环节和活动结束时的总结测评环节,共有11个环节。各单位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

第一,准备环节。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这是试点单位的共同经验。这一环节要着重抓好3件事:一是制定学习实践活动方案;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三是筹备召开动员大会。

第二,学习调研阶段。学习调研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这一阶段要抓好学习培训、深入调查研究、解放思想讨论3个环节。

第三,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是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阶段。要围绕《意见》提出的5个方面重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改进思路。这一阶段也要抓好3个环节:一是召开检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三是组织群众评议。

第四,整改落实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在整改实践上。这一阶段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3个环节: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完善体制机制。

第五,总结和测评环节。这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

以上11个环节的各项任务,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则需要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比如,深入学习、解放思想、解决问题、完善机制等,都要自始至终抓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不作统一转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以每个环节的高质量保证整个活动的高质量。要注意讲成本、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记者: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问题,请问应该如何把握?

答:中央《意见》明确指出,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原则上按照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确定。比如,中管金融机构所属各分支机构及基层单位党的关系在系统内的,其学习实践活动全部由总部党委领导;各地税务、海关等垂直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党的关系在地方的,其学习实践活动由所在地方党委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协助。根据中央《意见》规定,国有企业和高等学校等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党的关系在地方的由地方党委协助。

记者:为了确保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答:中央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和安排已经十分明确,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落实。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要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支部的活动,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提倡把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确定为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建成学习实践活动的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形式,确保党员全体参与、全程参加。中央及各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分别派出若干指导检查组,负责政策指导、发现问题、督促检查等工作。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也要抽调党性强、作风好、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干部,组建指导检查组,防止活动走过场、出偏差。

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要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等不同层面、东中西部等不同地域出发,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根据党员领导干部和机关党员等不同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实践平台。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合理把握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因地制宜作出安排,进行探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定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铺张浪费、搞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

三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浓厚氛围。要以中央文件精神和这次会议精神为基本依据,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互联网等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推动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结合起来,同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把各级领导班子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取得的成效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注意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干部、辨别干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求是》2008年第19期)


 

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如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学者谈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于农村改革的新提法与新突破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个新提法

主持人(黄月平):深化农村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次中央全会对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新提法与新的突破?

刘福海北京市政府农林办公室原主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三中全会的一个新提法。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提法是在农业部,有一本书《农业现代化战略研究》首先提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提法被三中全会提到,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提出这个方向性的问题非常有意义,很有指导性。这个提法既符合农业发展的共同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叫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主持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刘福海:具体体现在:一是专业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必须搞专业化,但是搞什么样的专业化要符合中国国情。其他国家人少地多,可以搞大而专的专业化。我们人多地少,应当搞小而专的专业化,即以家庭为单位的专业化。

二是土地制度。要搞现代化必须有一个能够推动土地有序流转的土地制度,只有这种制度才能形成规模经营,才能搞现代农业。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各国的情况不一样。外国用土地私有的办法推动土地流转,使土地成为独立的商品和完整的资产,能够买卖,提高土地市场化程度。中国在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用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同样可以推动土地流转。这个完整永久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就是永包制,这体现了中国特色。永包制可以达到土地流动,推动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是合作制。我们过去搞的是社区合作,它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也有成功的经验。应按照中国国情办,既发展专业合作,又要保留确实有成功经验的社区合作。华西村、南街村搞得很好,它们是社区合作,这种社区合作经过改制同样效果很好,同样可以惠民,这样的社区合作要保留,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大力发展专业合作。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公报释放的最强烈的一个信号

主持人:公报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仍然是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农村和城市分治,那么农民的平等地位就难以体现。所以说城乡一体化的提出,我认为比原来的城乡统筹更进了一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的待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以前我们谈三农问题往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结果使本来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三农问题割裂开来,使每个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而这次中央反复提出,特别强调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一个战略任务。全会也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首先强调了农村经济体制要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基本建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统筹城乡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是全会释放出来的最强烈的一个信号。此外,对于农村具体的改革措施,比如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以及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有农村金融制度,这将是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还有一个更具体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如果从历史角度而言,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100元出头,比1934年翻了近30倍。单纯从数量上而言,我们的绝对贫困已经降低很多,这是一大进步。但今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达到3.33:1,显然,目前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有很深的寓意的。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

主持人:那么,应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真正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于建嵘:城乡统筹发展是这次三中全会强调的一个重要命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几年了。虽然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探索,但是这些年并没有取得真正的实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在中国是具有刚性的,要突破这种刚性的障碍,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性的突破。

比如,现在大家讲的较多的户籍制度,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说宣布农民拥有城市户口就可以解决的,因为户口背后包含了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规定;再比如,财政的转移支付问题,就有怎么使支农资金真正能够落实到农村和农业上面来的问题。现有的体制错综复杂,地方政府和干部甚至成为了利益主体,不仅和农民进行博弈,也与上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进行博弈。这又使中央的很多提法和政策很难真正落实。在我看来,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就要从土地和户籍制度入手,就要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就要让农民土地成为农民的财产。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我以为也要在城市方面做文章,要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今后还应按照中央已经确定的方向继续深化改革。为此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一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适当再快一点,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速度是1.6%,转移的形式应该包括长久转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候鸟式”转移。二是要加大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对资金的使用数量、结构以及支持目标的确要认真研究,要讲社会经济效益。做好这些工作也要深化改革。

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四是改革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祛除僵化的“设市标准”控制。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意味着给农民更大的自由度

主持人:公报里面多次提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这个新提法意味着什么?

朱启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农民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的群体,我们都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农民创造的,基层组织的建设也是农民创造的,农民一系列的创造推动了我们的社会发展。目前,农民也在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推进农村改革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和要尊重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农业政策,我们发现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政府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我们取消了农业税,给农民各种补贴,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些都是国家对“三农”的直接支持。其实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还有一条更重要的主线,那就是给农民更大的自由,给农民更多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现在又获得了进城务工的自由,从过去曾经对农民工围追堵截到承认其是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对于农民的限制还是很多,这次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将给农民更大的自由度。我们相信农民这个群体会继续凭着自己的创造来推动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相信三中全会以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会给我们未来的发展继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实际回答了《物权法》留下的悬念

主持人:除了三中全会的决定之外,新华社评论里面也出现新的提法,土地承包期由“长期不变”这次变为“长久不变”,这一个字的差别差在哪里?

刘福海:我理解“长久不变”有三层意思。

第一,土地承包关系,土地由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长久不变”。土地经营形式有集体经营、国家经营还有家庭经营,都能经营。这里指的是土地由家庭经营这种经营形式“长久不变”。这是我国基本经营制度决定的。

第二,土地承包现状不变。第一轮承包已经形成家庭承包的格局,这个现状不能改变。

第三,表明对长期不变更坚定的态度。原来讲“长期不变”,现在提出“长久不变”。 这个表述非常有意义,“长久不变”和“永久不变”的区别,意味着距离“永久不变”还有一步之遥。

去年通过的《物权法》明确规定,第一轮承包到期怎么办?要继续承包。至于怎么继续承包,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如何继续承包没有回答,这次回答了,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实际回答了《物权法》留下的悬念。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对农民基本财产权利的尊重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9月30日与小岗村村民座谈时谈到,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什么要允许土地流转,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情况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于建嵘:对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现在学者有很多争论,但是我想关键的一点,就是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的,以农民为主体。土地流转的权利对农民而言,是个基本的权利,有利于农民基本权益的保护,因为它确定了基本的财产权利。另外,土地不应仅仅是一种生产资料,而应真正成为他们的财产。一方面,这有利于土地相对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从土地转让中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资本积累,可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

主持人:农村要搞土地流转,但是我国农民多耕地少,有什么办法保证不会出现大量的流民?

党国英:我们和过去相比有几个有利的因素:一、国家规划的能力比较强,比如说基本农田和农地政府有规划,这样的农地的价值,如果要交易,市场价格会很低,不至于成为投机的对象,当然我只说法律如果落实得好,不容易成为投机的对象。二、农民的几项社保工作搞得比较成功,一个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二是农村医疗保障。这些措施造成,农民不至于因为天灾人祸,特别是因为家里人得病而卖地,我说的“不至于”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现在这个保障程度还不是很高,这是事实。我们进一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推进农民社会化养老,更好地去做农村的最低生产保障这项工作,基本上可以防止农民因为日子没有办法过而把地卖掉。

所以总体来讲,我比较乐观,我不认为我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之后,会出现大量失地农民比现在还多。如果我们深化了农村土地改革,可能会提高征用农民土地的价格,这样就可能会限制盲目乱占耕地的现象,反使我们乱占耕地的这样情况得到遏止,我们深化改革后,失地农民应该是减少而不是增加。

      (2008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


 

京郊动态

农民全吃“生态饭” 绿水青山画京西

——房山生态建设纪实

北京日报记者   通讯员 李进伟 隗合军

   


莽莽太行余脉,逶迤首都房山。这道得天独厚的生态屏障,曾因世代资源开采遍体鳞伤。

两年前,房山“举全区之力、凝全区之智”,在北部山区打响一场战役,力保京西南这片绿海。

今天,曾经伤痕累累的北部山区已是层林尽染、满目苍翠。但房山人并未就此止步,一场新的战役随即展开。恢复了的青山绿水如何为山里人创造价值?放下了“资源饭碗”的山里人,面对陌生的“生态饭碗”不仅要端稳,还要举高。万里征程,他们已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打生态家底

每天清晨,家住大安山脚下瞧煤涧村的孙易才依旧背上帆布包,走进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大山。与两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的他不再是开山的矿工,而是一名修山的生态护林员。

2006年,大安山乡启动了矿山修复试点工程。原乡办永红煤矿整体转制组成修山育林的绿鑫工程公司,40余名矿工和孙易才一样,放下矿灯扛起树苗,为饱经钎打炮炸的大山疗伤。

两年多时间,大安山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覆盖碴坡客土数万吨,垒成道道梯田似的植树平台,通过废弃巷道从十余里外引来水源,黄栌、火炬、元宝枫、侧柏、油松等10余万株树木在石头缝里扎下了根,数千斤草籽撒播在林木之间,1100余亩布满煤灰的残破山体由黑变黄、由黄变绿,全乡林木覆盖率达到了82%。山下的29家煤场也被逐一清除,屡遭煤矸石“侵略”的大石河支流也就此还原了河道、疏浚了河床。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全乡节约出110亩可开发利用的空地。对于沟壑纵横的山区,这110亩相对平整的土地十分珍贵,大安山乡计划用它建设村内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休闲旅游、民俗接待打下基础。

和大安山一样,北部山区内的七个乡镇,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和关闭清除煤场、石板场共腾退出可利用的山场和空地万余亩,占到了房山川、山区总面积的千分之五。

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或是披红挂绿,或是变成公园、健身场所。同在大石河沿岸的佛子庄乡,利用煤厂、石板厂清理留下的场地,栽下15.6万株元宝枫、火炬、紫穗槐、竹柳、文冠果等观赏树种,目前已在大石河两岸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景绿色走廊。百米河滩引来10多只黑鹳到沿岸栖息觅食,乡镇府前河岸边清理、腾退出的空地将建起滨水休闲项目。史家营乡用将近一年时间,将贾史公路贾峪口至乡政府18公里长的路段,打造成了旅游景观大道。沿线147家煤场全部清除,70万吨存煤被彻底清理,10000余平方米违章建筑拆除殆尽;与此同时种下10.6万株树木,使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荒坡、沟谷地等共963亩层层绿化。利用清理腾退出的空地,乡政府建设了公园、休闲广场及停车带。柳林水圣米港公园已建成;大石塘、五大堰、南台3个休闲公园及5个健身广场和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上马。欢声笑语飞扬在昔日煤尘漫天的路旁,多年不敢开窗的山区百姓走出场院,对身边的绿水青山刮目相看。

加紧修复大山的创伤、打下牢固的生态家底,之后的“好戏”才能登场。北部山区计划在今后的12年内,关停所有资源消耗型企业,由此腾退出的可利用空地,全部用来恢复生态以及建设相关产业。

吃“生态饭”

与以往进门先擦脸、落座酒三杯不同,今年来北部山区的客人不仅没有了煤尘满面的尴尬,而且还会喝到当地产的“黄金茶”。茶以黄芩为主料,清热润喉、香气扑鼻。“这茶以前也有,但不好意思拿出来招待客人。”史家营乡的马良侠道出了其中原委:以前满山煤灰,茶叶污染重品质差,沏之前要先清洗六七遍;两年前陆续关煤矿、清煤场后,漫天的污染不见了,黄芩长势慢慢转好,今年雨水充足产量更是喜人,而且其清热祛火的药用价值也凸显出来,招待客人自是佳品。

像这样从“幕后”走上“前台”的不光有“黄金茶”,满山荆花酿成的蜂蜜、房前屋后种植的嫩葫芦、老倭瓜等等,如今都成了山里人的待客必备品。“沟内的生态环境整体提高了,生态农业有了用武之地。茶叶、蜂蜜还是小意思,我们有的是大手笔。”霞云岭乡负责人说。

霞云岭乡充分利用本地海拔高度、土壤性质及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核桃的优势,投资近3000万元,沿108国道上石堡、龙门台等13个村实施了生态富民工程,共栽植优质薄皮核桃12000亩,36000株,目前已有6000亩进入初果期。龙门台村63岁村民张文龙,家中只有老伴两口人,他们栽种的85棵优质核桃,今年产量有望突破250公斤,收入达7500元。

大安山乡不仅依山就势兴建了5000亩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化基地,还利用当地山场中的小气候条件,在核桃树下套种不同的中药材及其他绿色农产品,这一系列项目实施投产后,每年可为村民增收上千万元。

南窖乡的花港村以山为轴,山顶种桃、山腰栽茶、山洞育菇、山沟种板栗、林下养柴鸡,探索出了山区生态农业立体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利用废弃菌棒、鸡粪加工成有机肥培育山上的大桃;用山坡上的黄芩根喂养山下的柴鸡,增加鸡蛋药用价值。目前,围绕一座山已形成500亩“九九桃王”基地、3万棒山洞蘑菇生产基地、80亩“黄金茶”基地、40亩板栗园和柴鸡养殖基地,这样一座山一年的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大山不仅有海拔高的垂直气候优势,还有光照时间长、强度适中的自然能源优势。河北镇借此,在原来的荒坡上建起大规模玫瑰种植园,明年可望发展到3000亩,目前已与法国莫尔海姆公司签订了玫瑰精油销售合同,市场前景走俏。

目前,北部山区的几个乡镇都依托各自的优势,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靠生态吃饭的思路,已在山里人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拓旅游新思路

京城车友中影响力最大的团体——“1039自驾游俱乐部”,一段时间来把目的地锁定在了房山河北镇的石花洞景区,4万名俱乐部车友陆续踏上开往那里的新奇之旅。这不单是因为石花洞有了“北方第一自驾游基地”的头衔,更是由于包括石花洞在内的北部山区一系列淳朴、原始的自然、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着向往自由的都市年轻人。

河北镇是房山北部山区门户,石花洞乃进山第一景。意犹未尽的车友,缘山而上,步步是景。关闭煤矿、煤厂、石板厂后的两年多来,北部山区各乡镇利用大为好转的自然环境,在吸引山外游人的方面动了大心思,名牌景区、村落做大做强,许多尘封的自然、人文资源也被挖掘出来。

霞云岭乡利用多奇峰险山再造资源优势,四马台村将目光锁定在村内的北京第二高峰白草畔上。那里一年三季百花盛开、清香四溢,林木覆盖率高达97%,有天然大氧吧之称。村里将公路修到海拔2161米的白草畔主峰,游人驱车可直达山顶,被誉为“京西南车行第一高峰”。“靠山吃山,但现在换了吃法。”村党支部书记张进来介绍说。三年来政府投资近亿元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新建了287栋二层别墅,既是村民住宅又是待客场所。良好的自然风光,完善的接待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今年18月全村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

南窖乡结合乡土风情,创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旅游项目。目前全乡8个村已组织起13支表演队,其中“水峪女子中幡队”已被评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现在这支队伍已成为水峪村民俗旅游的“名片”。此外,水峪村还以“石碾”闻名,目前村里已恢复、收集石碾128座,创下石碾收藏之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下一步村里将投资350万元建设水峪自然生态观光园,最终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村生活、欣赏传统演出,采摘精品瓜果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

变废为宝也是北部山区招徕游人的一大法宝。大安山乡曾经残留有20公里长的拉煤坡道,路途崎岖、险象环生,整治起来难度很大。大安山人逆向思维,引来丰田V8越野俱乐部,将道路改建为越野车赛道,难于治理的奇险怪坡于是成了最大的建设优势。不少越野发烧友已经盯住这块宝地,要在这里一展身手。

昔日的首都煤海,如今的生态屏障。北部山区已逐渐走出了关矿的阵痛期,踏上了生态兴业的大道。“污染坚决远离,生态长期保持。三年后的北部山区,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环境会更加优美怡人!”区委书记聂玉藻言语坚定,北部山区的人民今后将全部吃上“生态饭”,而且会越吃越好!

      (2008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


 

花绽深山开富民新路

 北京日报实习记者 于丽爽

   


鲜花漫山遍野,一排排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里,百合、彩色马蹄莲的种球茁壮生长……延庆,过去的种粮大县,正向花卉产业大县挺进。北京新花乡在延庆已现雏形。

截至20089月,延庆县花卉种植面积6500余亩,生产草盆花1050万盆,种有百合、彩色马蹄莲、玫瑰等花卉820余种,年产值达4300万元,千余农民靠养花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生态涵养区,延庆不仅给北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还给首都带来花香。

习惯了种玉米的延庆人,当上了“花仙子”。

冷凉优势 深山花艳

“十一”黄金周期间,首都国际机场,一箱箱鲜花被游客带回了北京。去花市买鲜花,成了北京人游昆明的固定项目。殊不知,昆明的鲜花,已经种到北京来了。

在延庆县刘斌堡乡山南沟村的塑料大棚里,紫色、白色、粉色……各色花儿争奇斗艳,这就是昆明育苗,延庆开花的蝴蝶兰。

“延庆的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蝴蝶兰抽茎开花。”昆明某花卉企业驻延庆的工作人员彭忠芬介绍,延庆不但自然条件好,还紧临全国最大的花卉消费市场——北京。去年,昆明的总公司在延庆开了分公司,每年有近20万盆蝴蝶兰在昆明育苗,来延庆开花上市。

原来,延庆有近70%的面积是山区,平均海拔500米,最热的月份气温比承德还要低0.8摄氏度,素有北京“夏都”之称。一到夏天,在别的地方热得不开的花儿,到了延庆,依然花开似锦。

不但温度适宜,延庆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也得天独厚。“全县的林木覆盖率近70%,而在四海镇更是超过80%,落叶的腐殖质营养含量很高;而且这里水源丰富,灌溉方便。”四海镇党委书记刘明利说,经专家测定,四海镇土壤的酸碱值在6.5-7.3之间,呈微酸至中性,是天然的花土。

“延庆养出的花儿,不但枝肥叶壮,花色鲜艳,就连花期都比别的地方长半个月。”四海镇的养花大王马春贵说起自己的花儿来很是骄傲。

2002年,市园林绿化局、县林业局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在四海镇试种了25亩百合,获得成功。第二年,试种面积扩大到50亩,再获成功。

从此,百合为媒,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联手,四海镇率先走上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之路。

政府扶持 花农无忧

早在1993年,四海镇海字口村就有人开始养花了。但是个人养花投入有限,不成规模。到2003年,全镇只有马春贵一户在养花,时赚时赔,效益很不稳定。

2003年,四海镇确定了打造“花木之乡”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扶持花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建成了60亩地的野生花卉资源圃,种植了各种花卉,由农学院的专家们坐镇指导。政府示范,带动百姓养花。

为了让农民看到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四海镇政府还出钱带着农民到全国知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参观。“云南昆明、山东平阴、河北石家庄、辽宁丹东、黑龙江的牡丹江,这些地方我们都去过。”刘明利说。

坚定了农民养花的信心,政府又忙着为花卉生产建设施:为花卉基地通水通电、修整道路、建春秋大棚100余栋;规划了百合、玫瑰、草花盆花、欧丁香、中药材等园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种玫瑰的,头两年不开花,政府出地租;种草花的,政府补贴苗木费;种茶菊的,政府出资购置加工设备……”

花养好了,政府还主动帮助花农闯市场。

四海镇找到了养花历史悠久、产业成熟的丰台花乡,签订了花卉产业合作发展意向书,将四海镇作为花乡的异地花卉产销基地,把花乡广阔的市场带给了四海。

有政府“撑腰”,如今的马春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王”,今年仅草盆花就养了500万盆。

奥运场馆周边的摆花,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摆花,昌平鲜切百合种植基地的百合种球……北京的花卉市场,“延庆制造”的鲜花品牌正在叫响。

家门口就业 亩产值翻番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满打满算能挣500块。去年我种了一亩半茶菊,就赚了2900块钱。今年我们村种茶菊的,一下子从去年的30亩增加到300亩。”楼梁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夏俊英说,像她这样四十岁上下的农村妇女,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外出打工不现实。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心里当然乐开了花儿。

如今,四海镇有劳动力2800多人,70%都在花卉基地打工,实现了就业当地化。四海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3年发展花卉产业前的4015元,增长到2007年的6730元。

“即使自己不想种花的,也可以把地出租给政府,一亩地也能拿到500元;愿意给花卉基地打工的,一年赚个1万来块钱很轻松。”刘明利介绍,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二、三产业。鲜花的加工、包装、运输,都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

四海花农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在向提高花卉产品附加值的纵深领域拓展。“将玫瑰花做成精油;鲜切百合我们可以包装得更精致而不是成扎地卖;将野生的花卉资源迅速扩繁……”

如今不仅四海镇,大榆树、刘斌堡等乡镇的花卉产业也开始起步。

延庆花农带给市民的,不只是涵养良好的生态和清新的空气,还有浓郁的花香。

2008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

 


大兴引导农民种节能田

北京日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李永晖 

 


大兴区大礼路中段,公路两边的大棚看上去可真是新鲜!一层厚厚的土墙,大棚有一半埋在地下,大兴区礼贤镇小刘各庄村村支书王龙介绍说,这种温室能储能,平均每棚一冬能节煤5吨,像这样的储能温室目前在大兴区已达3000余亩。

在大兴区,除了储能温室,还有生物质替代能源、有机肥集贮肥水、小沟交替灌溉等各种各样的节能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兴区引导农民们种着节能田。

储能温室冬天不烧煤

礼贤镇小刘各庄村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划一,村民王志有掀开他家温室的两道门帘一排排西红柿映入眼帘。仔细瞅瞅,里面没有一般温室常见的暖气管道,也没有地热线,却比一般温室低于地面四五十厘米,但室内温度却达到了16摄氏度左右。王志有得意地说:“我们村的日光温室冬天不烧煤,比烧煤的温室只差35摄氏度,棚上多盖两层薄膜,生产西红柿、茄子等果类菜不成问题。”

与普通温室相比,这种储能温室后墙体成梯形,室内栽培面积一般都低于地平面0.4米,能使温室的土墙白天充分吸热,夜间在保温的同时释放能量。

普通温室冬季种果类菜需要加温,按一冬70天计算,1个大棚需要消耗5吨煤,用储能温室不仅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还为农民节省了2000多元燃煤开支。王志有家建了7个储能温室,平均一个储能温室一年能挣60007000元,一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一亩储能温室的总体造价为2.3万元至3.5万元不等,比相同占地面积的砖钢温室造价低一半。目前,大兴区储能温室已发展到3000余亩。

此外,大兴区还在积极推进生物质替代能源。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使每亩温室每年节约使用煤炭10吨以上。大兴区今年计划推广300个大棚,基本可以减少使用煤炭约0.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0.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吨。同时,为附近农民销售秸秆增加收入约90万元。

万亩果园节水百万吨

大兴区北臧村镇,老胡梨园,种了一辈子果树的老胡,如今用上了节水新技术。果实累累的梨树两侧各1.5米的土地,被两条黑黝黝的地膜全部覆盖。“我家这80亩梨树,罩上地膜,一年只施两次有机肥,每亩节水50%!”

让老胡乐开了花的是大兴区推广的梨优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土壤局部改良增施有机肥集贮肥水、起垄覆盖保墒排涝、小沟交替灌溉三大技术为支撑,可以节约灌溉用水50%80%,每亩年节水量200余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钦平教授介绍,果园采用此项技术后,灌溉方式和过去不同,春天对果树两侧的灌溉沟同时进行灌溉,使根系充分湿润,促进果树枝梢旺长,果实膨大期过后交替灌溉,每次只灌溉一侧排水沟,保持根部局部干燥,抑制果树枝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果品品质。

同时,地下覆盖的黑膜吸热效果好,早春可提高地温,促进果树生长,树下不生杂草,不用锄草,每亩可省5个工,施肥后覆膜,能改良土壤,防止肥力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地膜在旱时可节水,遇到洪涝时还可将多余的水导入排水沟流出果园,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给果树罩地膜成本也不高,一亩果园只需三四十元,浇一次水省下的钱就足够用了。

目前,大兴区已在9个镇推广1.5万余亩,魏善庄千亩梨园、安定圣泽林生态果园等30余个重点果园率先应用,涉及梨、葡萄、苹果、桃等树种,大兴的万亩果园年节水超过百万吨。

节能技术遍地开花

悄然间,随着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大兴的农民一改以往粗放型的耕作,而是用更少的能源,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以前只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甭管种什么,都一样使肥。”张淑敏可是种了30年地的老庄稼把式。如今使上了配方肥,她笑得合不拢嘴,“色气好,叶子亮,还能提前四五天上市。”今年大兴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处方系统为全区20万亩土地提供“营养配餐”,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

庞各庄镇南礼渠村60多栋日光温室每栋温室棚顶都装有集雨覆膜,棚外用小石子铺成的输水渠直接通往蓄水池。节水设施在雨洪季节可收集雨水3000多立方米,经过处理,用于浇瓜、浇菜,不但节约了地下水,还节约了电费。

村民肖善军打开自家蔬菜大棚里的水龙头,细细的水雾均匀地喷在生菜叶上,“现在用多少水电脑全计算好了,既科学又省水。”该村60个温室、696个大棚,全部实行电脑计算用水量、IC卡控制浇水的科学灌溉方式,节水节电均达50%。庞各庄高标准示范区各种农作物实现节水灌溉后,年可节水167万立方米,节电19万度,节省投工2万个,降低生产成本32万元。

大兴区大力推广的节能农业技术,目前已在5个镇、6个村示范推行,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准灌溉、液肥精准施用、静电精准喷药……16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帮助农民实现精耕细作。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30%。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减少农作物因温度、湿度不适而发生的病虫害,鲜花达到出口品质的比率提高了20%

2008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


 

良乡干部“123机制”气象新

京郊日报通讯员   崔艳霞  张国庆

 


近日,张谢村的350铺吊炕全部安装完毕、侯庄村的秸秆气化站主体竣工、西石羊村的数字影院通过验收……如今,进入房山区良乡镇各村,都会发现村务公开栏上,增加了重点工作、办实事事项、新农村建设进度表、完成时限等一些新的内容,村民一看就对村中各项事务了如指掌。这是该镇实施一书、两定、三评的“123机制”考核村干部带来的新变化。

一书:一份村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初,村中主要工作、拟办实事、完成时限,由村中第一责任人向镇党委、政府承诺签订责任书,让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

两定:定目标、定奖惩。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的总体目标,制定出符合各村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包括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民主制度建设、环境整治、文明村创建等10多个方面,同时制定了奖惩分明的约束激励机制便于年终考评,将每一项工作内容量化为具体的分数,根据不同分数确定干部工资和年终奖金。

三评:群众可通过民主日、民主议政日、随机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测评;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分批次考察村干部进行评比;镇内的区级人大代表、党代表、民主人士一年两次听取村干部述职并评分。

通过“123机制”的建立,各村干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作努力,个个争先。截至目前,全镇硬化村庄支路30条、胡同35条,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新建数字影院3个,新能源利用村达到5个,全镇16个行政村已有11个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2008年10月21日《京郊日报》


 

教育

在实践创新中培养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略记

光明日报通讯员 范葳 光明日报记者 夏斐

    


710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大赛——微软“创新杯”2008全球大赛在巴黎落幕,华中科技大学联创团队的刘岩获得IT挑战项目全球第三名,潘婧、刘洋、金浩健、严舟组成的PaladinTeam在软件设计项目及王嘉辉在IT挑战项目上也闯进前六名。此前,该团队已连续两届获得该赛事软件设计中国区总冠军,其队员陈志峰更是夺得该赛事2007IT项目全球冠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说:“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从创新人才培养做起。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发展方针,积极投身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联创团队就是在我校浓厚的创新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生创新团队的典型。”

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适时根据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改革开放前夕,该校就提出了“走综合化发展之路”、“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等办学思想,提出了“第二课堂”概念,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才培养延伸到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作出了有益探索,引领了潮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着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90年代后期,又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阵地由教学、科研环节拓展到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十一五”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承既往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方针,该校学生工作积极参与构建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龙头、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主体、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层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强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采取普遍或个性化的举措,开展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让最大众的学生、最优秀的学生和面临各种困难的学生各得其所,拥有各自最好的发展平台。

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新载体,通过大力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等举措,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我为党旗添光彩”是该校“党旗领航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决定每年下拨约20万元的专项经费,在全校实施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为主要内容的“党旗领航工程”。该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该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加速器”和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动力。

“早日站在党旗下”实行以“早引导、早联系、早衔接、早培养”为核心的“四早”工作制度,很好地增强了党组织对学生的吸引力。近两年,新生入学教育结束后,90%以上的新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去年有622名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截至今年6月,该校本科生党员比例达到20.28%,毕业生中党员比例达39.9%

全面推进“支部建在班上”这一学生党建传统,则进一步夯实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组织基础。3年来,该校在校学生党员总人数分别按15.7%36.6%39%的比例增长;目前在校学生党员达1.46万人,71.6%的本科班级建立了党支部,本科三年级以上班级基本上都建立了党支部。“支部建在班上”增强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成为该校的一个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获得积极推广。

该校还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定位为培养未来的政治精英,每期选拔、培训200名学员,为期半年。学校邀请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开设讲座,并开展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政治理论、组织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训班为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了大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干部,也让他们成为党外青年积极分子的引路人和广大学生的贴心人。培训班目前已开展五期。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

对着轮椅说“前进”,轮椅就乖乖向前;对着轮椅说“上楼”,轮椅就卖力地爬楼梯……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3名学生设计的“聪明”轮椅——“残疾人助理”,将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这一发明,在910日揭晓的2008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来自该中心的另3支队伍也获得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该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说,与联创团队一样,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是该校学生培养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力投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果。他介绍,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和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为主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重点、以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关键的“三层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各类大学生创新基地或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Dian团队也是这批基地或团队的“形象大使”。该团队由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刘玉教授发起成立并指导,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培养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为目标,每年吸引近100名学生参加。团队每年都有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经费也由2002年的3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50多万元。在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该团队荣获了一项特等奖。

近年来,该校每年投入经费240多万元,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目前,已建起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15个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每年有5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国家经费支持,10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学校经费支持。除“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外,其中“三个两百工程”中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和“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也开展得风风火火。前者每年从保送生、全国奥赛获奖者和高考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中选拔200名学生进行训练,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学术大师”。后者每年从大学生创业积极分子中选拔200人进行训练,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工商巨子”。该活动已坚持3年多,深受学生欢迎。

2006年以来,该校学生在全国以至全球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的大奖还有:以总分全国第七、湖北省第一的成绩夺得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金奖,在IEEE国际未来能源挑战赛中获得全球第二名,在2007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2008年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勇夺一金两银。两年来,该校本科生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8篇,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29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还有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直接参与到了老师的科研课题中。

以主题实践为课堂,升华大学生责任教育

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的同时,华中科技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责任教育。该校校长李培根经常强调:作为一所国内知名重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坚持把责任作为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基石,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承创新中,该校构建起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通过人文教育蕴含责任教育”、“利用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的全方位的责任教育体系。其中“主题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教育”更成为该校责任教育的新亮点——“为烈士寻亲”“衣援西部”“公德长征”活动在全国高校及社会各界都引起了热烈反响。

2006年初,在该校的组织下,172名大学生开始利用寒假时间“为烈士寻亲”。他们走遍8县市、100多个村庄,累计行程万余里,为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5位湖北籍烈士寻找到了亲属。此后,大学生志愿者们更将“寻亲”范围扩大到了全国17个省市,又成功为2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20071月,学校进一步成立了“大学生红色寻访基地”,开始定期组织大学生寻访革命烈士亲属、红色遗址遗迹和先进人物事迹等,让他们在寻访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基地成立以后,大学生们又为赤壁市羊楼洞烈士墓群中的13位烈士找到亲属。今年暑假,该校奔赴各地的各类红色寻访队伍达30多支。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教育着自己,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流价值观。

2008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创新参与式学习模式

光明网记者 李瑞英

    


正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协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和改革” 论坛大会上,来自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全国十余所农业大学的书记校长们与教育界的10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热议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广西大学等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高等农业人才教育新模式——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参与式学习与课程建设体系。同时,庆贺该教育体系研究成果集成《参与式学习——在行动中改革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一书,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论坛分四部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演变和发展;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管理与政策;建立面向中国农村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未来和挑战。

据了解,“高等农业教育参与式学习与课程体系”,是一个以能力建设为目标,引导师生深入农村,通过与农民共同学习了解农村,把自己变成农村的主要改革者和行动者,从而加速培养更加接近农村现实需要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于2004年启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贵州农业科学院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云南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广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众多教师、学生和专家学者及贵州、宁夏、广西、吉林、河北等省的农村社区农民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研究和探索。其培养的主要能力建设目标:一是和社区成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进行CBNRM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简称为CBNRM),发展项目的计划、实施以及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态度、知识和技能;二是进行参与式行动研究(包括相关利益群体分析、咨询和规划、试验、监测与评估)所需的相关态度、知识和技能;三是能够清楚表达参与式行动研究的主要观点,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以及和别人分享研究成果和影响的能力;四是能够开发适合于当地的、有效的、针对个人和组织能力建设的战略活动;五是能够使用参与式课程开发的途径来改革教学项目和相关研究活动;六是能够管理参与式行动研究、教学、培训,并能够在组织层面推广CBNRM。目前,此项课程的实验,中国农业大学已开设四年,吉林农业大学开设了三年,河北农业大学开设的第一次课程已顺利结束。该模式通过几年多方面的共同探索和实验,专家评估结果显示:该参与式学习与课程体系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CBNRM研究和发展的规划、实验和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参与课程项目研究的各个机构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该教育新模式对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培养将起到较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链接资料: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关于参与式学习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参与式学习与课程体系建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以下简称“CBNRM”)课程是参与式学习与课程体系建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成果。CBNRM课程倡导研究者与当地人群(包括男性和女性)一起以更直接的方式参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体现了CBNRM研究方式的一个核心特征:注重将当地传统知识、技术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活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并据此提供行动的准绳。CBNRM课程通过介绍和评述分析参与式学习与行动的概念、方法及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案例,旨在促进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后备队伍的能力建设。同时,该课程也将为缩小目前高等农业教育(包括教学研究)和中国农村发展现实之间的差距做出贡献。

CBNRM课程于20049月开始筹备,采用参与式课程开发方式,针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其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多方调查课程开发需求、兴趣和已有条件;第二步,由来自不同机构的老师、研究者和学生组成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工作小组;第三步,课程工作小组以及部分拟选课的学生通过研讨会、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以及信件等方式对课程内容、阅读参考资料、授课方式、课程监测评估内容、课程实践安排等进行计划和充分的准备;第四步,采取“合作互动、平等、研讨、无讲座”的团队授课方式;第五步,采用多方参与方式进行课程总结和评估。之后,根据对过程和结果的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再通过相似的过程对课程计划、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进入新一轮的课程讲授。至2008年,该过程已经进行了4轮。该课程的创新点包括:

1 相比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式,CBNRM课程采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而非理论为导向;

2 课程过程中强调合作完成知识产品,团队工作取代个体学习,同时,授课也以教师团队教学取代个人教学;

3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工具,鼓励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根据实际需要和实地情况随时调整方案,注重学生(研究)技能的提高;

4 与以往完全由老师负责的方式相比,该课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与组织管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自我发现取代讲座式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最大参与;

5 课程实现了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也为多方合作创造了机会(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农民、当地协调机构等),从而提供了更好的经验交流平台和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课程采用参与式学习方式,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及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课程内容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部分:定义CBNRM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当前全世界和中国自然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为背景,以对社区自然资源管理案例的回顾为基础,定义“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在中国农村现实中进行联合行动学习。在简短而深入的课堂学习和准备的基础上,形成课程实地研究任务,到正在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项目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将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第三部分:对实地中的联合行动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提升。在阅读所选文献、第二部分实地研究任务的比较评估,以及课程指导小组引导的基础上,该部分结束时,参与人员能够区分有效的及无效的联合行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形成清楚的、相关的以及切实可行的“CBNRM”的行动研究问题。第四部分:评述国内外CBNRM文献(博士必修,硕士选修)。通过对自己所选文献的个人评述式阅读和小组讨论,从国内外“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文献中确定出在中国框架下对做研究有用的要素。第五部分:设计出CBNRM的行动研究建议书。依据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结果,在课程指导小组的引导下,设计出CBNRM行动研究建议书,为部分学生将要进行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工作提供参考。

“参与式行动研究与学习:鼓励硕、博士论文实地研究的奖学金支持项目”是该课程的后续项目。对于参与课程以及未参与课程但是对行动研究感兴趣,并且论文与此相关的本院学生都可以提出申请,在奖学金管理小组审核后,获得奖学金支持。奖学金支持项目为有志于贡献农村发展事业的学生搭建了一座联系农村现实的桥梁,为他们长期、深入实地的论文研究提供支持。奖学金支持项目鼓励学生的研究问题从实地出发,在实地研究过程中,不仅仅充当研究者的角色,同时也充当社区的行动者的角色,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活动与社区成员合作共同探求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使最终的论文研究结果能为当地的社区发展提供建议,为促进农民生计提高做出贡献。另外,长期、深入实地的研究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这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反过来也能促进其他更有效的产出。

在奖学金管理小组规范、严格的审核中,奖学金也已经过五轮的评审,有48名学生获得了奖学金支持,其中26名已完成答辩。受资助学生中有1篇论文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奖,2007年共有3篇院级优秀论文,20083篇院级优秀论文。项目还针对有突出实地工作的学生设置了“实地贡献奖”以及“研究贡献奖”。到目前为止,共有19名精英获得实地研究贡献奖励。

在课程开发的整个循环过程中,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实际上贯穿了始终。尤其是授课的各个环节。早在课程的准备阶段,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小组就已经组建,其中包括老师、三位协助者和三位学生。他们在正式开课之前就已经设计了一个整体的监测与评估框架,回答了“为什么进行”、“为谁进行”、“谁进行”、“怎么进行”和“什么时候进行”监测评估等问题。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几乎全部的学生对于CBNRM课程教学方式上的改进都给予了肯定,尤其是教学上强调“边干边学”、强调从实践中学习、使用多种学习工具、以及团队学习和团队教学等方式的满意率较高,个别评价指标还达到了100%。学生们对于实地研究和课程的内容也有较高的评价,并对各个模块所培养的技能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也有较高的预期。

从老师/协助者的自我测评结果来看,他们也觉得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经验也在不断增强。同时,部分老师、协助者也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系统,经验还不够丰富,参与度也不够,与学生的互动还需要加强等。目前也有老师在本科生的教学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教学中试验了参与式教学方式,并进一步认识到此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为下一步的行动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与式教学在吉林农业大学的实践与发展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建校于1948年,历经60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成为以农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肩负着多科性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加强我校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吉林农业大学提出了把论文写在吉林省乃至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口号,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

20049-20054月,吉林农业大学教师代表融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课程的参与式开发与课程传递全过程,很受启发。之后,将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了吉林农业大学。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村发展实际,提出来以《参与式农村发展》课程开发和传递为载体,以学生需求和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学科融合、多角色参与,用分享性学习、团队学习、理论-实践-反思式学习、行动中学习替代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传统灌输式学习模式,将学生参与的学习内容、授课方式方法、学习效果、时间控制、学习气氛等要素作为课程监测评价指标,并进行全程监管和反馈。在课程考核方面,课题组将过程考核理念融入其中,考核指标包括参与性、对团队工作贡献和行动项目建议书质量。实践发现,这种过程考核,更能够关注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的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工作的能力。

到现在为止,吉林农业大学已经开展了3年的《参与式农村发展》课程实践,共有来自于农学院、人文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62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参加了课程,其中有12人在实地课程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获得了后续的行动研究奖学金支持。在这12人里,有3人已经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同时,通过“学中干,干中学”,吉林农业大学已经组建了一支参与式教学团队,其成员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发挥着教学示范的作用。另外,根据教学需要和吉林省农村实际,吉林农业大学现已在吉林省东、中、西建立起三个不同生态型的“参与式农村发展”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吸纳本校和外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开展论文研究来推动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吉林农业大学已经将参与式教学定位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并多次开展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座谈会。今后,吉林农业大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参与式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并在长春市民盟的倡导下,开展长春市范围内的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与式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河北农大的传承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属地方性重点大学,经过上百年的经营,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农林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相互交叉、文理渗透的学科体系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格局。多年来,我们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精神,在人才培养、学校建设和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尤其在200712月中下旬召开的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上,依据教育部相关精神,再次重申并确立了“以服务三农为主旨,要从国家及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的办学目标。

在上述背景下,河北农业大学一行从事于农村发展研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开始了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行动为导向的参与式教研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该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200611月吉林农业大学参与式课程开发交流会的参与,增加了我们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开发的认知,将其从传统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际上还是以教师唱主角)中抽提出来;第二,20073-4月,派出1名研究生跟踪中国农业大学CBNRM课程流程,进一步领会该课程模式运作的精华,感悟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真实评价;第三,以2008年河北农业大学举行的参与式课程开发交流会为起点和动员大会,正式开始了我们自己的“参与式教研结合的HebauPRD”课程筹划和准备,并于20084月正式开始了第一轮的课程学习和运作。

通过一轮的课程运作:我们有以下收获:①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适合于我校师生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颇具河北农大特色的关于HebauPRD课程的模式框架和运作方式;②基于学生为中心、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和资料收集方法遴选以及项目建议书书写的运作流程,锻炼和提高了研究生基于农村发展实践选题及进行研究设计的能力;③形成了一套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模式,如专题讲座、游戏、角色扮演、学生展示等;④形成了以现场监测、现场评价、现场反馈、师生共同参与为特点的课程全程监测和评估方式,使以后课程的完善和调整更加现实可行;⑤形成了一套包括课程参与程度、学生互评、教师组评价、文献写作和项目建议书质量等为指标的多样化的综合性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作为一种尝试,阻力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运作过程中的花费会比单纯地在教室里“教师讲,学生听”要多得多。课程的持续维持必须有持续不断地教学经费供给,这是我们课程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扰。然而,在当前从国家、省级和校级层面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程度看来,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这个问题也许会逐渐地得到缓解或解决。我们的PRD课程会继续,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也会展开,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都有赖于我们大家,包括各级相关部门的努力和付出。

2008年10月24日光明网,www.gmw.cn


 

华东师大首批113名学生参议学校管理事务

中国教育报记者 计琳 通讯员 汪海

    


华东师大华闵学生餐厅108日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午餐会。作为该校“学生校园参议制”的活动之一,校长俞立中、校党委副书记杜公卓等校领导与63位学生共进午餐,就学校管理事务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据了解,为了使学生更有效、民主地加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中,使学生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校学生会首创了“校园建设参事”制度。来自各院系的学生代表组成的首批113名“校园建设参事”已经接过聘书,正式上任。学生参事们将在未来一年的任期中及时反映同学们对学校建设和日常管理的意见及建议,为学校发展进言献策。此次午餐会的参与学生中就有一部分为“校园建设参事”,还有一部分来自各院系自愿报名的学生。

午餐会上每七位学生和一位校领导同桌,这样来自各个院系的学生就可以针对各自遇到的问题,或向校领导提问,或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俞立中表示,与学生共进午餐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构建一个学生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校园的管理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大学的主人。

据悉,学生参议制目前已形成了例行参议会、政策信息发布会等形式,还将从同学中听取意见,不断创新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新形式和新方法。

2008年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


 

大学生“涉农社团”

“涉农社团”火爆大学校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记者  施亚军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一句名言。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致力于关注农村发展、服务乡村事业的“涉农社团”,人大、林大、北师大等校的大学生们,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支农支教、下乡调研、帮困助学等形式多样的“涉农活动”,锻炼自己的同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参加全国“村长”论坛

学习村庄调研和宣传推介

“咱们赫哲族可以办一个网站或者博客之类的,把赫哲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贴在网上,这样可以推广赫哲族的文化资源,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这是在今年927日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村长”论坛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07级学生刘金觉与少数民族“村官”交流时提出的建议。

在论坛上,北京大学生们聆听了三元朱村王乐义、华西村吴协恩、白塔村郇清之等全国知名“村官”的现场报告,并且分别与满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村官座谈交流,学习村庄调研、信息搜集、宣传推介、项目招商、技术咨询、公益支持等项目具体操控方式,了解当前新农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送给“西部之窗”协会队员们晏阳初先生的名言:“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目前,“西部之窗”的大学生们正忙着与赫哲族“村官”联系,探讨如何在推广当地文化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自办农村主题DV展演

吸引多所高校涉农社团

926日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418教室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上映“西部之窗”协会主办的《在路上……》主题DV展。北京师范大学的“农民之子”、首都师范大学的晨曦社、中华女子学院的爱心社、中央民族大学的关注“三农”协会、北京林业大学的翱翔社等高校涉农社团也被吸引前来。

2006年到2008年近3年的成长历程十分感人: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支教;赴河北、河南、四川、甘肃等地开展支农支教调研和励学考察行动;校内的募捐、南方雪灾时在四川雅安的“阳光行动计划”;“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四川、甘肃的励学考察行动……

一格格流动的画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泪。许多新生说,看了片中感人的画面,下定决心要加入协会,去帮助那些可爱的孩子。

北京林业大学翱翔社社长感动地说:“希望我们的涉农社团能联起手来,为农村做更多的事情!”

深入农村“一对一”认捐

为灾区孩子送上“爱的鼓励”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寺庄乡庄里小学五年级的王灿,写来了感谢信。他是去年“西部之窗”协会“一对一”捐助的贫困学生之一。认捐人可以选择捐款100元或150元,此外还要为认捐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

今年929日,9名“西部之窗”协会志愿者带着21名认捐人的爱心捐款和学习用品,再次来到庄里小学,对 21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捐助,并进行了详细的家访。此次资助人中,既有06级社会学班、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团等团体,也有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等个人。虽然钱并不多,但是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贫困学生和家长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来,大家跟我一起击掌: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这是“西部之窗”协会的队友们在教四川灾区的孩子们一起做“爱的鼓励”活动。

“爱的鼓励”,就是按着一定的节拍来击掌,这是“西部之窗”协会特有的表达爱的方式。“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西部之窗”协会一直牵挂着他们曾经支教过的山区——四川雅安。

今年暑假,“西部之窗”协会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赴四川、甘肃等地。大学生们通过游戏的方式,鼓励灾区孩子自信、自强。除了“爱的鼓励”,还有很多游戏。“暴风雨”告诉大家,一根手指力量很小,但十个手指的力量却很大;“潜力无限”要大家相信自己,勇为人先。他们希望这些游戏,能帮忙孩子们摆脱灾害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大学生踊跃“跨进泥巴墙”

涉农社团成为校园最火的社团

“西部之窗”协会每年都要开展好几次农村志愿活动,但由于每次志愿活动人数有限,报名学生过多,导致了几个人甚至几十人竞争一个志愿名额的情况。而“西部之窗”也成为校园里最火的社团。“为了使协会更好地组织运作,我们协会每年都对招募会员的数量进行控制,可是还是有很多同学想加入我们协会。”协会会长刘金觉感叹道。

面对涉农社团火爆大学校园这一现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协会指导教师黄建云说,这与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大学倡导人文教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凸显有关。“要了解中国,必先了解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先从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这块‘短板’开始。涉农社团的特点,主要在于能够将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愿望与现实的需要紧密结合,特别是为学生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和地区提供帮助、奉献爱心创造了机会。”

2008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


 


图书馆工作参考

 


流动书箱进村来

——江西省定南县图书馆二十二年不辍服务农民纪事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余林 光明日报记者 韩小蕙 

   


“书来喽!”今年国庆节期间,随着值日员一声吆喝,江西省定南县鹅公镇大风村打破了早晨的宁静,顿时热闹起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流动图书箱”,争着借阅图书。原来这一天是大风村流动图书箱“流动”的日子。一大早,村“图书室”的值日员就到河对面的村子,将装有近100册图书的流动图书箱背回了村里。

据了解,定南县图书馆自1986年开始,凭借13个“小小流动图书箱”进村入户传播农业科技,22年不辍,成了当地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的光明使者。

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产物

“你们县图书馆的书我们看不到,村图书室的那几本破书已经看了好几遍,你说我们不打牌能干什么?

1986年春天,定南县图书馆馆长魏成华上任不久,就下乡调查农民群众的读书情况。走访了200多名农民后,发现许多农民对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是显然的。农民群众中,有80%的人,劳作以后的生活就是睡觉、聊天、打牌、溜达甚至赌博。在调查中,几乎每个农民都希望劳作之余能看看书,学一些科学致富知识。他们表露出一种憧憬:“你们城里人要是能把不要的书给我们看看就好了。”

由此,魏成华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针对农民大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图书缺乏、购书难、看书难的现状,摸索出既节约购书资金又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满足广大农民朋友求知欲望的巧妙方法——“流动图书箱”。这种方法有效地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县乡村,将原来只有少数人可以阅读的书籍,扩展到全县20多万人,有效解决了一方面农村图书资源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城市图书资源过度集中甚至闲置的问题。

据了解,定南县图书馆自制的13个木制流动图书箱每个可装书6080册,13个流动图书箱一次可流通100多册图书。每月逢10日、20日、30日,由镇()图书室派出值日员到邻镇()运书,形成图书箱循环流动,使各村书籍不断得到循环更换。2002年,该县13个乡镇撤并成7个镇后,该县图书馆还是按13个流动图书箱继续全县流动。县图书馆从购书预算经费中,每年拿出1万多元资金有选择地购进农村书籍上千册,确保流动图书箱的书源供应。每月定期由图书馆或乡镇文化站派人更换箱内图书,确保农民读者能常看常新。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也为此相应地制定了开放借阅制度,既延伸了到户服务,又确保了书箱内图书以80%以上的完好率参与循环流动。

农民朋友的“百宝箱”

“‘流动图书箱’真是我们的‘百宝箱’,我借来一本生猪疾病治疗书籍,很快找到了生猪厌食病的治疗方法。”龙塘镇龙塘村养猪专业户钟文华逢人就说。

为不断满足农村读者需求,定南县图书馆针对农村读者不断更新的阅读需求,每年订购一定数量切合本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书,丰富“流动图书箱”的资料,如《科学养猪指南》、《高产鸡饲料》、《良种良法脐橙栽培大全》、《南方果树丰产栽培技术》等,内容包括种植、养殖等各种技术。该县还开展图书预借业务,读者根据需要列出书目,图书员根据书目提供书籍,尽量做到农业科技的书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农民的需要,增加图书的使用频率。

多年来,“流动图书箱”的循环送书服务,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致富能人和“农技二传手”,流动图书箱也成了该县农民科技致富的“金钥匙”。他们从市场需求出发,汲取书海中大量实用科技知识的营养,大胆进行种养革新。鹅公镇坪光村青年郭慧华,早在1989年就是“流动图书箱”的痴迷读者,他重点借阅种养科技书籍,精心开展实践,在一亩多的水面养鱼几千尾,每年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他的果树长势良好,柑、橙丰收喜人,成为当地依靠科技图书致富的能人。老城镇老城村农民有养生猪的传统,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箱根据村民的爱好,专门提供生猪养殖图书,如《养猪三百问》、《生猪的疾病与预防》等。如今,该村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年获利6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生猪养殖成了该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流动图书还激起了群众求知的欲望,读书学技已成为定南县山区群众的新时尚,由此出现了历市镇井坑村脐橙专业村、天九镇东山村苗木专业村、老城镇老城村生猪专业村等13个专业村。此外,“流动图书箱”还开阔了农民朋友的视野,改变了陈旧落后的农村习俗,使农村一些旧习俗、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文明新事不断涌现,呈现出新时代文明祥和、繁荣稳定的新面貌。

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书箱流动二十载,为民解渴为民忙”,这是当地群众对流动图书箱的评价,也是群众对文化人员的至高评价。不论是县图书馆还是乡镇文化站,他们20余年如一日把送书下乡服务上门当成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了农村书籍的长期流动传播,满腔热情地充当起基层群众的文化使者,树立了文明清廉、务实为民的文化工作者新形象。鹅公镇早禾村村民魏裕华,1986年已种植脐橙、温柑10多亩,但欠缺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当他得知村图书室里有县里的“流动图书箱”后,便经常到图书室,寻找柑桔、脐橙方面的科技书。有一次,他种植的脐橙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而使他手足无措,县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跑到赣州市新华书店为他找到相关图书,并在第二天送到他家中。一本图书价格虽然才值十几元钱,但帮他解决了脐橙管理方面的诸多难题,闯过了病虫害的难关。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农民朋友深有体会地说,看到“流动图书箱”就备感亲切,它犹如一座架在党和政府与我们农民之间的“连心桥”。

据不完全统计,22年来,定南县图书馆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免费为农民读者借阅图书20万册次以上,服务农村读者30多万人次。  

2008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


 

捅破数字化图书这张“纸”

光明日报记者 高赛 

   


“音乐和视频很早便已开始数字化,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也已数字化,但长篇文章却没有,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后一个关口。因此,电子阅读器将成为最终的解决之道。”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对于电子阅读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

也许正是这一信心,促使杰夫·贝索斯将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展现在全世界用户的面前。Kindle是否已经取得成功姑且不论,但至少电子阅读又一次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图书数字化的进程也向前又迈进了一步。

传统书店会消失吗

就在Kindle大张旗鼓地做着各种宣传的时候,贝塔斯曼中国书友会却关张了。面对这一事实,甚至有人惊呼,传统出版业的末日临近了,世间的读书之人即将消失。也许这些话有些危言耸听,但至少Kindle与贝塔斯曼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的书店销售模式确实正在面临严峻考验,而传统书店与出版社也被一层阴影所笼罩。这层阴影,便是数字化图书。

数字化图书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就在近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报告中称,国人读书率在近5年内首次止跌,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便是数字化图书的普及。曾经有人说,“图书数字化,就是捅破一张‘纸’的事情”。就像许多事物的新旧更替一样,目前图书数字化的发展,有挑战,更有机遇。“图书数字化的最大挑战,便是对传统与习惯的挑战。”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表示,“传统的读书人非常依恋书的那种形式,这种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是几千年来的一种习惯,要改变它是有困难的,需要时间。对于中国的图书数字化今后的发展,这是最大的挑战。”

刘迎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与数字化图书是并存的。因此,作为数字化图书的倡导者,我们要想让读者接受数字化图书,首先一点便是要让他们在阅读数字化图书的时候找到传统阅读的感觉。”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很多产品都可以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但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制约了数字化图书的普及。因此,无论是亚马逊,还是汉王科技,他们的产品都力求在技术上达到最高水准,从而给使用者带来舒适便捷的享受。

与“神七”同行

据刘迎建介绍,包括汉王电纸书在内的主流电子阅读器均采用了电子油墨技术,采用了电子油墨技术的电子显示屏的阅读效果被认为是“最为接近纸张的阅读”。与传统的纸质书籍相比,电子阅读器会带给阅读者诸多全新的体验,无辐射,无背光;而如汉王电纸书等采用智能电源管理技术的电子阅读器,可以使CPU动态地在休眠状态和唤醒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不但不影响CPU的文档处理能力,而且极大降低了系统功耗。

基于这项技术的无辐射特性,此电子阅读器也被誉为环保、安全数据处理器,在恶劣的环境下同样能够保持数据的完好无损。为此,汉王电纸书最终成为伴随神七上天、存储13亿人民的深切祝福以及重要数据的理想选择。

108日,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宇航学会与汉王科技在中华航天博物馆共同召开了“我与神七同行——汉王电纸书圆满完成存储任务表彰会”。会上隆重展出了与“神七”共同飞向太空的汉王电纸书,针对普通消费者的“汉王电纸书宇航版”也同时亮相。先进的技术最终经受了高速飞行、失重状态、剧烈震动、大噪音环境以及防磁、真空等考验,确保了储存数据的安全。

电子阅读更环保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目前,中国的森林面积只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6%,但消耗原木位居世界前三位。传统的出版模式,使得大量的印刷品耗费了相当多的资源,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因此,无纸化与数字化的普及,对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功不可没。“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包括图书、办公等在内的许多领域,随着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潮流的兴起,纸的使用量已降低了很多。再加上电子纸张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一个无纸化的美好世界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对此,刘迎建充满信心。

可以说,电子阅读以它内容丰富、绿色环保的巨大优势,发起了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强大冲击。当前社会,电子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方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图书数字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摘编自2008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动态

 

企业熔炉锻造高职名师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琴

 


教授、高级技师、企业顾问……翻看本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时,人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些获奖者,他们不仅从事着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而且拥有来自行业企业的高度评价和荣誉头衔,他们就是来自高等职业院校的20位名师。

今年刚40岁的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辉,是获奖名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兼具理论和技能水平,能给学生当“师傅”,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明确要求,也是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用企业经历为专业教学奠基

曾参与完成166座煤矿安全评价、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的王永安,在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采矿工程系主任。“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煤矿没有技术人才不行,没有安全保障更不行。”王永安说,在煤矿生产一线工作多年的经历,为他的专业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矿井通风方面的知名专家,王永安利用他对生产实际的深刻了解,在全国首创了煤矿安全监控网络技术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主持建设的“矿井通风”精品课程不仅业界闻名,而且颇受学生喜爱,学院首届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王永安就榜上有名。

“高职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动手能力一定要强。”李辉说,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多抽时间到企业实践,这样既给自己创造了锻炼机会,又能通过技术服务获得成就感,有助于在教学工作中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生产实践中获取教改灵感

“高职名师除了要具备一般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外,还应当积极投身到课改热潮中,成为领军人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建宁说,他在多家企业兼职担任首席经济顾问的经验,为他提供了不少课程改革的好点子。

由于高职学生的理论课时间较少,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教学,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呢?高建宁提炼出了对企业岗位最有用的经济学原理,比如“消费者剩余”,就是商家推销时经常采用的经济学原理,像这样的实用性内容更适合高职教学,既适合课时标准,又便于学生应用。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丑武江自2003年起开办的“金牛班”,可谓是对职业教育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超前应用。他把一个养殖专业班办在了新疆金牛生物股份公司,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岗位,以企业生产流程为学习主线,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像控制产品质量一样规划学生成长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靠上学这条路走到今天的人,所以我特别珍惜教师的身份,我要努力让每一名学生成才。”专攻模具设计的李辉说,机械加工最讲究质量,即使只差分毫也不合格,他会像监控产品质量一样为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让他们少走弯路。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有着同样观点的高建宁也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导师制,高建宁通常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向他们征询职业意图,例如学制冷空调专业的目标是要到生产岗位,还是从事销售?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很多学生指明了方向。他还精心主编了一本《商务精读》,这不是一本泛泛的知识性教材,而是对学生将来就业、创业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财实用读本。

“质量控制不能等到事后,必须在事前、事中就有所作为。”高建宁说,为人师表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为学生的一生发展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是职业院校教师职责中的应有之义。

2008年9月11日《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不能患有“近视症”

——访中科院院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贤土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李剑平

 


十几年前,“大哥大”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现在几百元即可买到手机,而且功能比原来大为拓展。那么五年、十年之后通讯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何,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准备好了吗?

早在五六年前,大家对纳米与基因非常陌生,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科学常识,其研究与发展周期较之前大为缩短。职业院校的教师是否关注到这个现象?

“紧盯就业市场的职业院校,很少有人顾及这些!”本月中旬,刚结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公务与香港学术演讲后,国内第一位以中科院院士身份担任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贺贤土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既讲述了6年任职的感受,更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发出了急切的心声。“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不光要有技术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发展后劲,如果职业院校一味地跟着市场跑,就业率可能高,但将来肯定要受阻。”

我不想当挂名院长,既来之,就应该负责任地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把搞科研的锲而不舍精神带到院长工作中来

中国青年报:据我了解,目前国内的院士直接到职业技术学校任职的并不多。作为学术大家,您是怎样与职业教育结缘的,您对职业教育近年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态势如何看待?

贺贤土:6年前,从事尖端技术研究的我对职业教育没有任何概念。时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的汪友诚请我出任家乡这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我不想当挂名院长,既来之,就应该负责任地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把搞科研的锲而不舍精神带到院长工作中来。成千上万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和学校紧密相连啊!

一次在机场偶遇台湾中央大学副校长的经过,给了我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念与决心。学生去欧洲看台湾知名企业的展览,就问“你们是台湾大学,还是新竹清华大学的学生”。那位副校长回答,“都不是,如果光靠那么几所大学的话,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这么快”。台湾一二百所大学,绝大多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大陆发展的态势完全一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早几年前,我国西部高职教育需求量很少,但当时东部宁波、上海、深圳等市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都在95%左右。目前,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现已占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

基层企业大量存在的技术问题一般不为本科大学所重视,这恰恰给了职业院校施展拳脚的舞台

中国青年报:很多高职院校是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很多学校在师资和硬件的建设上都没有跟上这种升格。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亦是中专升格而来,在实际的工作,您觉得教学和师资上会遇到哪些挑战?

贺贤土:十几年前像286电脑当属先进设备,现在双核CPU广泛使用,PC机的速度与功能大大提高,可职业院校早期教材的案例都是以286电脑为蓝本,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只能依葫芦画瓢地给学生讲,学生学的技能知识会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能五年更新一次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教材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必须密切与一线企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去解决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这样既能把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水平。目前,基层企业大量存在的技术问题一般不为本科大学所重视,这恰恰给了职业院校施展拳脚的舞台。

有人误解职业院校不能“研”。实际上,恰恰相反,“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中国青年报:职业院校强调“务实”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那么,在科研领域,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有没有可为的空间?

贺贤土:几年前,职业教育界只提产学合作,根本不提“研”。有人误解职业院校不能“研”。实际上,恰恰相反,“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代表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能够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以及学生的素质水平。

我们学院敏孚机电系主任俞岳平就是浙江敏孚集团的老总。他培养模具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法是,通过激光扫描仪、三维定位仪,把国际先进的产品内部结构映射出来,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创新。毕业生非常受企业的青睐。学院化工专业的孙副教授发现道路上反光的交通标识磨损后效果不好,他就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改进产品性能,延长了道路反光标识的使用寿命,同时还救活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职业院校这个“研”与本科大学、研究型大学“研”的对象与内容各有侧重。前者除了为当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外,院校教师与科研设备等资源都要充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提供智力支撑。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全具备了开设职业教育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中职、高职都是三年“三段”制,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毕业即就业。这个群体的学生怎样突破层次上升过程中的“玻璃门”?

贺贤土: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搞“一切刀”的模式。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全具备了开设职业教育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不同的企业、岗位对技能应用型人才也有高低之分。社会上普遍认为,高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本科院校去培养。对此,我个人认为,当前本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方面还是存在缺陷。

职业教育的本科与现在本科、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不一样,他们延续与当地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比现在三年制高职学生要好,且这个理论知识结构能很好地为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支撑,这是现在本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力需求结构呈现出灯笼型或钻石型,居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

现在过分强调职业教育发展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其实质就是一种“近视症”

中国青年报: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就业教育,对此您是怎么理解与认识的?

贺贤土:现在过分强调职业教育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其实质就是一种“近视症”。难道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就不为学生就业考虑?这种“近视症”,不是从社会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预见性地考虑职业教育,完全是为给考不上大学、普高的学生找一条出路,这与办“培训班”的理念差不多。

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如果只顾盯住条条框框,毫无预见性地按现在经济水平和模式去考虑问题的话,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多少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的后劲。像基因测序在美国已经开展,未来5~10年可能普及到普通消费人群。虽然探索基因发展不是高职教育来承担,但服务基因技术发展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

因此,当前职业教育应以高素质师资队伍与产学研建设为抓手,从教育层次方面谋求突破口,理性引导,扭转“千校一面”的现象。

2008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高职教育研究

 

深化高职课程改革应当抓好的几个环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马元兴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此,要切实抓好“六个环节”。

一、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二、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1:1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三、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如果说制定课程标准是为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等,那么执行课程教学标准就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手段。专业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案,交融“课堂”与“店堂”、理论与实践,为实现课程目标就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方案,专兼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企业密切配合,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

四、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校企合一、“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是1:1,专兼职“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目标比例同样是1:1

五、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前者是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建立,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培养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能满足课程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和综合调研的需要。后者是为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而建立,要求校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企业有用人需求。

六、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还应冲破学习团队成绩评价的一贯性,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兼职教师把握,在专兼职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三方积极性,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兼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008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


 

高职院校应国际化发展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卢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较多地向国外输送学生实习和就业,提出并实施国际化战略,研究学生国外实习和就业相关问题,改革教学和管理中不适应的内容和制度,设立学生出国实习就业基金。该校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已取得显著成绩,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走国际化道路是正确的。

学校国际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以餐饮、酒店、旅游、物业、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例,目前,国内的五星级酒店多数由国()外的酒店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相当多的总经理为外国人,成都香格里拉酒店的中层干部会议使用的语言为英文,以经营洋快餐为主的中国百盛十年来一直稳坐中国餐饮百强首席,且第二名与其有巨大差距。学校教育若不看到这种状况,必然使毕业生在中高端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一批国内有实力的餐饮、酒店等现代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寻找新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他们几乎都遇到一个难题,即很难找到懂外语、有技术和国外经历、熟悉国外法律和习俗的职业经理人,学校若不能培养这类人才,我国餐饮、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在国外发展将缺乏人才支撑而步履维艰,但是若大量派实习生或毕业生到国外实习或就业,则将来这些人中很多能成为合格的国外服务业职业经理人。

学校应对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需要

近十年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由于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过剩,采取各种手段到我国招揽学生,争夺生源。这虽然给一些优秀或家庭富裕的学生提供了求学的机会,但这无疑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不引起警觉,我国高校将失去部分生源及其学费等相关资源,国家有可能流失部分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像中国烹饪、中医药、中国民俗、中文等一些有中国特质的专业,应主动出击到国外招生,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学生,他们也要到中国才能学到地道的专业;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还不很发达的非洲、中东、南亚、东欧、南美等国家相对富裕的学生,由于文化、价值观和学费等原因,他们也可能不愿到西方而很愿意到我国来学习,我国高校应想法满足他们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国际化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西方大学要求学生毕业前有国外经历,以更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如美国东北大学把其部分学生送到我国杭州的企业实习和到四川大学选课,以使这些学生将来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谋到好的职位。

国际化既是国家战略,

也是学校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学校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和实现国家意志。所以,国际化也应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第一,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学校的管理水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师资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第二,学生有了更高的发展平台,通过国际化及国外经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加强,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学生到国外实习就业可获得较好的薪金,也可极大地改善那些贫困学生及其家长的生活条件,一个学生国外就业,至少可提高西部山区农村五个人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第三,这些有国外经历的学生不论回国或是继续在国外工作,都将极大地推进国内餐饮业发展和国内餐饮服务业走出国门,促进农民增收。

2008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


 

校企合作深度决定办学高度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苏志刚

 


“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这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

这次大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能高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作为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要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比赛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结合。我们看到,数控比赛要求选手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工艺方案,并利用现场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整个比赛过程涉及生产计划组织、工艺文件编制、数控车削工艺、数控铣削工艺、加工程序编制、加工质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职业素养等,是企业生产的实景再现。

二是采用团队比赛形式。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是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求之一。比赛中,选手要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结合起来,制作并组装这些零件,在技能竞赛的同时检验参赛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这也是企业特别关注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中的体现。

这样的比赛模式实际上告诉我们:学校和企业必须接轨,这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方向,加快基于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我院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多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环境。

以“产学研无缝链接”理念,建立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训练机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华丰集团共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把教室建在工地上,学生在真正的工地建真正的楼”的理念,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边做边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施工技术及管理能力。

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按学生兴趣方向建立多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职业院校要通过科技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我院目前已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类兴趣小组。如商务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学院创业街创办了“hs925银饰店”,结合电子商务推广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5月还获得了全国高校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精英一等奖。

以团队合作为突破口,培养和内化职业素养。长期重视个人能力培养、轻视团队协作的教育模式,造成高职毕业生缺少与人沟通和协作的基本能力,成为最受用人单位诟病的软肋。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设计了以真实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团队任务完成情况、个人对团队活动的贡献,安全操作和出勤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届技能大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仅依靠第一课堂教学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以开放性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第一课堂、自主学习和顶岗实习的平滑过渡。第一课堂主要完成真实任务解决过程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是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重要转化环节,是学生从模仿到“真会”的必由之路。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要大力提倡“做中学”、“边做边学”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在“做”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2008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获捐助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光明日报通讯员 庞荣申 周宏彩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办学特色,教师能帮企业创造巨额效益,学生毕业即能熟练上岗,很受用人单位欢迎。近日,学院喜获200万元校外企业捐助。

近年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强化专业技能锻炼,获取学科前沿信息,开展社会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迄今,该院承担省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130余项,获国家专利2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学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内实训模拟企业现场一线场景,校外实习实行顶岗操作,另外还大力开展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减化了企业的岗前培训,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108日,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合佳保健品有限公司分别为该院捐赠教育发展基金100万元。此次合佳公司捐赠的资金主要用于校企联合创办的化工专业科技研发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该院教师教育教学和实践创新能力及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奖励;河北新龙捐赠的“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基金”则主要用于学生创业就业项目的开展。

石家庄合佳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我们作为该院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几年来的合作使我们感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一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我们企业能够用得上;二是该院学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企业能够留得住。”他还不无欣喜地说:“我们投入100万,不仅壮大了我们的产品研发队伍,同时该院还为我们定单培养30名毕业生,我们感到很值。”据悉,当地其他一些企业也向该院表达了捐助意向。

2008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训基地长本领

  中国教育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樊曜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业产品展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举行。学院宣传部部长沈志权高兴地说:“我们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展出还没结束,已经有36家校企合作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的主动性之所以增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落实‘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后,企业从中得到了实惠。”

浙江有众多民营企业,需要地方高校提供经济便利的高科技服务,而学生也需要真正的生产环境来增强实训效果。根据实际情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的思路:引入企业的产品、人员、资金、设备,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在校内基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或者仿真的生产环境里开展实训,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实现双赢。

不久前,浙江三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急需一批电动车控制器,公司找到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应用电子技术学院接下了这批生产订单。订单到期的时候,三伊公司吃惊地发现,这批学生生产的电动车控制器不仅价格要比市场上低,而且质量很好。

从这以后,三伊公司与该校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订单合同再也没有断过,同时学校的收获也不小。应用电子技术学院院长王成福说:“通过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机会增多,操作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院08届毕业生中,中级工通过率达到100%,高级工通过率超过70%,这些学生企业都抢着要。”

然而,虽然该校校内实训基地已达17个,但仍不能满足2.2万在校生的大规模实训,而且现有的校外基地普遍存在只能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现象。据此,学校提出了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006年,经过双向选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063班的学生姚杰和其他20多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学校与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科惠班”。在校的3年中,他们每个学期都要到公司车间参加生产实训,并在技术部、铣工、车工、质检部等不同岗位轮岗。参加生产实训的同时,他们要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接受理论学习,课程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公司的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一起,针对学生岗位以及熟练程度的不同而设置。“科惠公司是我们现有的57个示范型教学实训基地之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杜世禄说,“建这57家校外示范型教学实训基地,就是要充分落实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把校外基地的建设从数量的扩充转向质量的提升。”

为了落实“两化”理念,学校从多方面作了持续改进。“在教学管理上,学院实行了‘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学院教务处主任刘鲁平介绍说,“我们将3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第一年,我们定位为体验式的锻炼,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第二年为技能培训,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基本掌握生产流程中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第三年学生要具备顶岗参与生产的能力。这样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能让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考证要求,改变了过去关起门来教学的状态。”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经常性考核教师的专业技能,安排教师定期下基地锻炼;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主动为企业生产订单产品,并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

多方面的努力换来了“两化”成果。200710月,由于在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先期跨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200810月30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的真谛:机制创新与文化引领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周建松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三批立项单位已尘埃落定,做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成为一句行动口号深入影响到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之中。现在,示范建设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轰轰烈烈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如何发挥示范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认真深入的思考。

一、重温教高[2006]14号和16号文件的精神实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明确指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主要内容是: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与此同时,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对示范校建设明确提出如下要求: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二,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第三,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第四,做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第五,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上述文件和讲话精神揭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质,明确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目的。

紧随其后,教高[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第二,就业导向、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本质特征;第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生产性)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生的工作经历和顶岗实习是高职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

综上,两个文件各有侧重,14号文件研究如何建示范性高职院校,16号文件则阐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什么样的立足点上进行建设。

二、两年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有第一批28所和第二批42所及第三批30所学校立项,其中第一批28所学校的建设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并接近验收大考,第二批42所学校也已展开,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纵观2007年底召开的示范建设一周年案例展示会的情况及近期表现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两年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学校与行业已经形成深度互动融合态势。无论是出于体制还是出于机制,各示范建设院校都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成为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表现形式看,既有学校引入大量的企业资源投入到教学中来,又有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的实践探索。

2.工学结合已成为育人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职院校贯彻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方针,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必须重视行业、企业的经历,把企业的经历作为育人的必经程序和必要环节,坚持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联系和统一,这已经成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尤其是重点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3.开放办学已成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一切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的措施都给予足够重视。

4.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等作为示范建设的核心内涵,已成为所有示范校的共识,并被普遍采纳,校企合作“同建一门课、同写一本书,同管一基地、同育一方人”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实践探索。

5.东西部合作交流、支持两地办学已形成互动共赢氛围。在示范性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各建设院校和拟建设院校纷纷重视外省招生尤其西部招生,纷纷进行东西合作结对子和对口支援活动,互动共赢的氛围基本形成。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已经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深入改革和创新,并已显现出一定的成效。

三.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机制和文化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无论是从政策文件要求还是各校实践看,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已成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和完全正确的,但进一步反思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宗旨,笔者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任务首先必须要源于此,但必须大大高于此,远远高于此,深深高于此,要真正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必须进一步研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拿什么来引领和示范的问题。

(一)对常规方法的思辩

1.典型引路。这不失为示范引领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典型可以引导人们去学习、模仿,从而产生示范影响,然而,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有其形成和成长的地理、行业、文化环境,本身也值得研究与思考。

2.案例启迪。这或许也是一种示范引领的有效方法,因为好的案例会变成范例,作为大家解剖效仿、实践的参照,从而对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推动力,但案例能否成为范例,案例是否有广泛的生存土壤也是问题。

3.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从理论上看,它必然是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实也能实现示范和影响力,但资源库建设工程量之大,投入成本之高,建成以后如何使用和维持更新,难度极大,弄不好会形成建时轰轰烈烈,建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4.同行帮衬。当今,东西合作正蓬勃展开,包括通过“21”联合培养人才,使西部部分学生到东部就业等,不失为有效举措,但中国的实践证明了其整体推进会有很大难度。

(二)通过机制创新和文化引领深化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示范性高职院校怎样成为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怎样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真正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笔者认为:唯有机制创新和文化引领才是切实可行的。

第一,机制创新。我们要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的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总结形成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且把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经营效益的做法、办法、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成为一种运行自若的机制,进而对全国近1200所高职院校产生整体影响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院校长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形成一个与高职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学校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更具示范意义,更能真正形成示范和影响效力。

第二,文化引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引领才是最根本和实质的。关键是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去引领?笔者以为,两年来示范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育人为本、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文化应该成为引领中国高职发展的示范性文化。开放办学,应该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总特征,坚持育人为中心,贯彻服务为宗旨,实践就业为导向,谋求外部支持,善于整合资源,这就是高职的第一文化;校企合作,是指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双重互动,深度融合,以主动换互动,以合作谋共赢,这应是全体高职人共同的办学理念,应为高职的重要文化;工学结合,是指高职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学校管理工作者,均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或阅历。育人为本,应该是前述三大文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办学模式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怎样探索,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怎样建设,最后必须回归本位,那就是更好地育人,育更好的人。如果以育人为本为出发点的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成为高职文化,并影响辐射全国的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也就成功了。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示范建设中的积极探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确立了“开放办学共生态,校企合作共育人,辐射引领共发展”的建设理念,积极构建学校与行业互动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氛围,促进和实现了学生顺利、对口和优质就业,富有创新的思维和扎实有效的实践,已初步彰显出了其作为全国示范校的积极影响力。

1.以“打造金融类高职第一品牌,引领服务类高职改革创新”作为示范目标。打造金融类高职第一品牌,引领服务类高职改革创新,不仅是学院示范建设的一句口号和一个目标,也是一种责任。近年来,学院连续举办5届全国金融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参加人员达500多人次。同时,与山西、辽宁、陕西、广西、河北、内蒙古等金融院校结对支持。学院自觉担纲教育部经济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职责,发起成立全国财经类院校高层理论论坛并成立联协会,具体研究财经服务类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凝聚力量,引领发展。

2.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开放合作办学模式。“根植产业,融入行业,服务企业,强化职业,优质就业”是近年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举行业旗,聚校友心,走集团路,创金院业”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改革发展的积极探索,构建在这一模式基础上的大面积订单培养,作为办学体制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创新的“银领学院‘的创设和良好运行,表明了其对于高职办学精髓的理解和诠释。尤其是我校的凝聚全国校友力量,推进学生优质就业,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成功经验,更是产生了广泛的髟响。

3.创设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师资培训三大全国示范平台。建设中国金融职业教育网,建设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示范建设中的三大公共平台项目。到目前为止,师资培训基地已成功举办院校长、教务处长、系(专业)主任、教师培训班多期,较好地传递了示范建设的经验;中国金融职业教育网已试运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已启动。

4.大量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建设获得成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及时把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总结反映和展示出来,牵头组织或主持编写2l世纪金融类高职高专教材50多部,其中金融专业、保险专业已成系统,并有一批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建设成果问世,这对解决财经类高职院校更好地教和学的问题,提供了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帮助与借鉴。

5.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宏观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承办的每一次全国会议都是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共同主办,体现了融入行业、校企合作、课证融合的寓意,这已经传递给了全国;在微观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撰写的每一本书,研制的每一个课件,都是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晶,这已经充分展示给同行;在校内,学院引进了大量真实职场,举办了资信评级公司、保险公司业务部等,并整合全省各主要金融机构成立浙江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银领学院,并使其三合一,充分体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三者结合,从而引导针对性培养人才,促进学生优质就业,它对全国所有高职院校都产生了积极的启迪和影响作用。

6.创设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本色的若干全国第一。多年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努力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构建“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生”的学生工作体系,积极履行学院社会责任,取得了明显成效。示范建设过程中,学院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度研究问题,把示范建设落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使示范建设最终让学生得益,社会满意。学院于2007113日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启动一周年之际,发布了中国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做出了若干社会承诺,并确定523日为爱生节(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爱生节),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和极佳评价。今年,学院以“关爱学生”为主题的2008社会责任报告即将出台。与此同时,学院发起成立并主持了全国第一个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中心,真正履行示范校的社会责任和对学生的负责态度。

综合所述,我们认为,在机制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引领,应该是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最好的最共同的诠释,示范建设应该朝这个目标努力。

(《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9期)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十四)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的试用在我校四校区内已经开通。具体试用信息如下:

使用方法:在四校区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均可在学院校园网主页点击“数字图书馆(南)”,进入“图书馆(四校区)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免费试用数字资源”,点击“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自动登录。

内容简介: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是一种新推出的有声数字资源,是关于古典音乐和英语有声读物(BBC电台主持人朗诵的SPOKEN)的数据库,内容丰富,读者可以在线收听音乐,还可以了解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资料。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非流行音乐发展的数字音乐图书馆,拥有Naxos、Marco Polo、美国唱片公司(ARC)、Analekta、BIS、countdown.AVC等国际著名唱片公司的鼎力支持,并整合了国内的中国唱片总公司的资源,目前图书馆已经收藏了世界上98%的古典音乐,以及中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瑞士、南非、伊朗等多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音乐、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新世纪音乐等应有尽有;并且汇聚了从中世纪到现代9000多位艺术家、100多种乐器的音乐作品,总计20万首曲目。图书馆除了海量的唱片外,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介绍,配备了全面的唱片介绍,提供歌剧故事大纲、作曲家及演奏家生平介绍等,以及由BBC主持人朗读的“Spoken”(www.kuke.com/spoken/)网上在线有声读物,以满足不同乐器、不同层次的音乐学习者和欣赏者的需求,深受国内外众多读者和院校青睐。

试用期:2008.10.30——12.31。试用期间不提供下载。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96.254:81/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32:81/

南区图书馆

校园网地址:http://10.0.25.47/      互联网地址:http://58.30.20.125/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